现象学一日谈第十五期
与保罗·利科一起思考:《爱与公正》读书工作坊在我院举行
2018年11月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高等文化研究院、Institut français(法国文化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现象学一日谈第十五期——与保罗·利科一起思考:《爱与公正》读书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友之家(盛宅)召开。来自法国勃艮第大学、巴黎一大、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国高等实践学校、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高校和机构的17位专家学者,围绕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所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轻与重文丛翻译出版的《爱与公正》一书进行了深入辨析与交流。本次工作坊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特别研究员姜丹丹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资深教授高宣扬致开幕辞。高宣扬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在致辞中,他讲述了在法国时与保罗·利科学术上的交往,强调了保罗·利科在现代欧洲尤其是法国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爱与公正”这一主题的表示肯定,希望与会学者能够畅所欲言,交流互学,并祝愿工作坊圆满成功。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胡继华教授首先作题为《解释学作为诗学智慧与实践智慧——<爱与公正>浅识》英文发言,由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Baudouin Decharneux EM教授评议。胡教授针对《爱与公正》文本作了阅读综述,指出爱与公正意味着人类存在的根本悖论。利科用将现象学与诠释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思考这一问题:诠释学教导我们参照圣经来重塑自我,现象学则呼应了我们身体内部的召唤。Baudouin Decharneux EM教授回应了胡继华教授的主题发言,指出在保罗·利科关于“爱与公正”的研究深具意义,并充分肯定轻与重文丛翻译的作品的经典意义,强调这套丛书在中法哲学交流中具有灯塔作用。
同济大学的张生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对爱与公正的三重辩证的思考》,来自武汉大学的郝长墀教授进行了评议。张生教授从保罗·利科的论证角度谈起,分析了利科在辨析爱与公正最初的差异时采取的三重辩证及其作用。张生教授认为,利科所采取的三重辩证分别为论证形式的辩证,话语实践的辩证,礼物逻辑与对等逻辑的辩证,以三重辩证的方法呈现了爱与公正之间的张力。
武汉大学的郝长墀教授在题为《爱作为溢满性现象——基于利科的“爱与正义”一文的思考》的英文发言中分析利科在对基督教的爱进行描述时,从现象学角度看来,利科是将爱作为一种溢满性现象来对待。同时,若此前提成立,利科在调和爱与公正的第三段关系时使用的策略则令人产生疑问。郝长墀教授通过质疑、深入探讨、再次解读利科的思想,更深层次地把握了爱与公正在伦理领域的特征。来自法国勃艮第大学的Jean-Claude Gens教授对此发言进行了补充和评议。
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单士宏(Michaël de Saint-Cheron)教授的主题发言为《爱与公正间能有怎样的对话?》,由浙江工商大学的徐晟副教授评议。单士宏教授首先辨析地指明了利科的爱情指的是精神性之爱,而公正则是基于分配和平等的概念。借助伦理作为桥梁,联结起爱与公正。单士宏教授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夫之的“仁”的概念与古代以色列所罗门王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爱与公正的维度。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邓刚副教授发表了题为《理智之爱与精神之爱:一个跨文化比较的尝试》的主题发言,同济大学的张生教授发表评议。邓刚副教授指出要思考利科的“爱”与“公正”之间的关系,不得不追溯到其思想的源头斯宾诺莎对于爱与正义的理论,邓刚教授还将利科的“爱”与“公正”放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下思考,尤其与朱熹理学中的“仁”与“义”的观点进行了对比。邓刚副教授最后总结认为现实中的正义、法律,都需要用精神维度的爱来加以提升。
来自浙江大学的Zaki Beydoun教授以《作为面孔的他人》作为发言主题,巴黎一大的André Charrak教授对此进行评议。Zaki Beydoun教授深刻分析了列维纳斯所提出的“他人首先通过面孔呈现自我”这一表述如何直指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于相异性这一概念中共有的理论盲点,并且他不局限于列维纳斯所得出的结论,而指出每一张面孔都有它自身美学的语言。Zaki Beydoun教授的主题发言正好和与会者、著名的列维纳斯研究专家Michaël de Saint-Cheron教授此前的专书、由轻与重文丛策划出版的《利维纳斯:与神圣性的对话》形成呼应。
法国勃艮第大学Jean-Claude Gens教授进行了《利科与孔子:爱与公正——恕与礼》的主题发言,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Baudouin Decharneux EM教授对此进行了评议。Jean-Claude Gens教授首先梳理了“爱与公正”的基督教神学内涵,然后创造性地将利科所作的“爱”与“公正”与儒家孔孟的“恕”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对比,最后提出思考:“恕”是否也需要“礼”来衡量和确定,反过来,“礼”是否也需要通过反躬自省和慷慨宽容来“守护”,Jean-Claude Gens教授认为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求索的问题
来自厦门大学的黄钏助理教授的主题发言题为《浅谈保罗利科诠释学理论中的“自身”概念》,上海交通大学邓刚副教授为评议人。黄钏助理教授指出《爱与公正》一书中收录的后两篇报告,实为利科关于“自身”概念和主体性的延续思考,黄钏助理教授在发言中细致地爬梳了保罗·利科的“自身”概念,她认为利科将“自我”转成“自身”,不仅是为了与哲学传统中的“自我”或“主体”观念进行概念上的区分与更新,更是因为“自身”这个词本身的特殊性符合了利科有关主体哲学的新设想,由此利科最终逐步确立了自身诠释学理论。
所有主题发言结束之后,来自巴黎一大的André Charrak副教授主持了圆桌讨论,他曾与上海交大哲学系有过多次交流,此次圆桌讨论也很荣幸再次邀请到他来主持,Baudouin Decharneux EM教授、Jean-Claude Gens教授、Zaki Beydoun教授、单士宏教授、胡继华教授、郝长墀教授、张生教授、姜丹丹特别研究员、徐晟副教授、黄钏助理教授等参与了讨论,圆桌讨论中,气氛热烈、交流充分,专家学者就“爱与公正”的主题对此前的发言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获得发言者的回应,对于《爱与公正》中的诸种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辩证思考,胡继华教授在圆桌讨论最后总结 :“以学心听,以仁心说,以公心辩”,回应了中外学者关于爱与正义的言说。
工作坊闭幕式由本次工作坊的策划统筹、轻与重文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姜丹丹特别研究员主持,她充分肯定和感谢了中外学者就《爱与正义》一书进行的精彩发言,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法国文化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本次工作坊的大力支持,她指出,本次工作坊除了自己的策划协调,还应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郑理博士的现场翻译,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轻与重文丛编辑高建红女士的付出,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张盼盼、黄琼瑶、硕士生沈筱婷的筹备。正因为有了以上机构和人员的各项支持,本次“与保罗·利科一起思考:《爱与公正》读书工作坊”才得以顺利举行。
此次工作坊是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和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现象学一日谈”系列活动的第十五期,此次工作坊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专家学者在会上用中英法三语交流沟通,颇具国际化视野,工作坊聚焦保罗·利科“爱与公正”的主题,取得了圆满的研讨成效。
撰稿/配图:黄琼瑶 沈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