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精选
论文精选

德国概念史研究现状管窥

 

李鹃(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德国近十年的哲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相形之下,其之前特有的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研究传统所受关注度则逐渐降低。随着由里特(Joachim Ritter)始创的学术工程《哲学历史词典》(Historisches Wörterbuch der Philosophie,1971–2004,共13卷)的完成(在德国历史科学领域也有类似学术工程,如《历史基本概念:德国社会政治语言词典》和《法国1680–1820年政治社会基本概念手册》),关于概念史研究本身合法性问题的一系列争论,也由于概念史研究者对其批评者的妥协而暂告中止。

    如果我们忽略概念史早期代表人物(如Rudolf Eucken, Erich Rothacker, Gadamer, Ritter)及其徒子徒孙之间的观点差异不计,可以看到,德国概念史研究是基于一种可被追溯至黑格尔的传统立场,即概念是自我运动发展的,因而存在一种对贯穿诸种理论形态的概念进行描述的历史。由此,概念史研究不是纯粹的哲学术语意义汇编,而其本身就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所要展现的是当代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构想。然而,这一立场在六十年代末期受到英国观念史研究者斯金纳的批评。斯金纳直言概念史研究是在搞“词语崇拜”,他认为并不存在什么概念的历史,而只有对概念进行运用的历史,因为任何所谓永恒的哲学观念和问题都只是某位哲学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概念史研究不但自其诞生伊始就伴随着与历史主义的对峙,而且由于研究者之间在哲学体系上的差异(这意味着他们对相同材料会有不同的筛选和诠释),它也始终缺乏一个能被广泛认可的理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参与《哲学历史词典》编纂的概念史研究者而言,如何证明自己研究的合法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多数研究者在坚持传统立场的同时,都会强调概念史作为哲学的辅助科学这一基本功能,也即澄清术语、避免误解。更为谨慎者,如曾于1986至1998年亲自负责该词典编写工作的施罗德(Winfried Schröder),他甚至建议放弃“概念史”这个棘手称谓,认为哲学术语历史编纂在现实实践中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纷繁芜杂的传统文献给予历史性描述。施罗德的意图是给概念史研究提供一个更中立、可靠的基础,使具有不同哲学体系乃至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能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然而,即使概念史研究者一再强调自己的哲学史研究首要在于提供知识、而非引发争论,但近年出版的哲学史作品仍然经常引起历史主义者对论题本身的质疑。二者争论的焦点仍旧是:是否有不受理论外因素影响的哲学理论?历史主义在哲学可能性及其重要性问题上提出的质疑和挑战,是概念史研究目前在德国徘徊不前的基本原因,仍有待概念史学者的继续探索与回应。

版权所有:2013年 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 沪交ICP备2010919    技术支持:上海屹超